时间:2021/1/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里有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

  年前,汉武帝在枞阳达观山射蛟,作《枞阳之歌》,同年枞阳置县,开启了枞阳历史的大门。年元月,新年的阳光照耀到浩荡的江面上,一个伟大的决策伴随着“新铜陵新枞阳”诞生。以长江为弓弦,以拥江战略为弓箭的新时代大弓强劲拉开。此刻,我站在江边凝视,在汉武阁上眺望,江水东流,涛声壮阔,我聆听到拥江战略与《枞阳之歌》的宏大交响。

  在枞阳时代创新的历史上,年是多么的不平凡。“拥江战略”、“转型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这些文化创新的关键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召人心,激动心魄,产生时代呼唤,发出强烈共鸣。这是长江的希望,是“新铜陵新枞阳”崛起的强音。

  大道赋形。铜陵和枞阳自古一衣带水,共生于长江文明的摇篮。铜陵的铜矿采冶始于商周,兴于唐宋,鼎盛于建国,三千多年“炉火照天地”,成为与大庆一起为建国后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两个“工业特区”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醒来,铜陵”和“起来,铜陵”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产生了铜陵人“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执着;在建市60周年之际,铜陵转型发展又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市第一名,“铜都精神”的“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丰富和发展了长江文明。而在江北的枞阳,作为中国“桐城派”的发源地,在长江文明的流变中产生过“三次文化高峰”:一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钱澄之,开启“桐城派”滥觞。方以智是明清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成就和“坐集千古之智”的开放精神,引领了十七世纪中国文化的高峰。钱澄之以史诗般的诗歌创作成就成为继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之后,中国的“诗史”文学家,他用诗歌完整记录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状和历史变迁,并授徒方苞,开启了“桐城派”先河。二是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开创了中国最大的散文流派影响两百多年,至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桐城派文化发展到高峰,形成了“义理、考据、辞章”完整的散文理论体系。李克强总理在说到自己的古文修养时,说自己受桐城派影响很大,其《古文辞类纂》仍是他的教科书。三是桐城派的“守望者”吴汝纶先生,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辞官赴洋,考察日本学制,写出《东游丛录》,成为把现代教育体制引进国内的第一人,并身体力行在家乡办学,提出“勉成国器”,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天演论》作序,他以桐城派守望者的最后星光照耀中国转型希望的道路,在其影响下枞阳大地诞生出李光炯、光明甫、房秩五等一大批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的实践者和教育先驱,使桐城派文化最终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

  如果说枞阳有什么资源的话,最大的资源就是枞阳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创新浪潮。从古至今,枞阳文化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从方以智的“义随时变而改”到朱光潜的“开眼看世界”,从姚鼐的“文论”到黄镇的“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从吴汝纶的“勉成国器”到今天枞阳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无不是枞阳文化传承弘扬光大的结果。“文化是枞阳的灵魂”,文化不仅是枞阳地域文化的骄傲,而是枞阳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拥抱创新,拥抱时代,枞阳人有长江的性格,有长江的胆识,有长江的智慧,“海纳百川”成为枞阳文化创新的时代精神。年,我们在编纂《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时得知,安徽社科院研究安徽年历史中总结出位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枞阳一县就有11位。因此,我在《后记》中写道,枞阳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滨临浩荡长江,“德愈盛,心愈下,万顷汪洋”(方学渐语)。因为长江,枞阳有了高远流变的视野;因为长江,枞阳有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因为长江,枞阳有了披荆斩棘的剑胆;因为长江,枞阳有了弱水至善的琴心。区划调整前夕,我在安庆参加最后一次文代会,我即兴作了一首小诗:告别振风塔,我们依依惜别,尽管撕心裂肺,我们也一定要面向东方,拥抱长江,那里浪涛拍岸,那里砥柱东南,那里是崛起的梦想。长江不是康桥,枞阳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值得指出的是,文化和经济的崛起有时并不是同步的。文化的苏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醒来,铜陵》并没有结束,《醒来,枞阳》才刚刚开始。我们知道,由于多种原因,枞阳文化资源大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文化强县。沉睡在枞阳大地上的先驱们是寂寞的寒冷的,县城没有这些文化高峰的标识,射蛟台、洗墨池,北山楼、辅仁会馆、桐川会馆、黄庭坚读书处还在废墟中沉睡,钱澄之、吴汝纶这些大师的墓地在荒草中难找路径,全县境内看不到一处大师的文化园、大师的雕塑、大师的名言。枞阳文化的沉睡有各种原因,表面上是对历史文化重视不够,而本质上则是对文化创新系统思考不力,没有从区域文化品牌的塑造上系统看待枞阳文化资源。值得欣喜的是,区划调整后,市委、市政府快节奏深入枞阳调研,尤其把枞阳文化调研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宋书记对区划调整的系列讲话,催动了枞阳文化复兴的春潮。在宋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实施拥江战略的文化路径问题。如:重视地域文化品牌的塑造,铜陵打好“铜名片”,枞阳打好“桐名片”;桐城派文化不是哪个地域的文化,而是全国的文化资源,区划调整不仅不会中断和隔裂桐城派文化资源和文化研究,反而在发展体制研究体制上得到加强保护和发扬光大。为落实宋书记讲话,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旅委、铜陵日报社快节奏与枞阳对接调研,全面了解枞阳文化,铜陵雷厉风行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枞阳作协全面参与了市作协换届工作,枞阳摄协、枞阳书画家协会与铜陵相关协会对接,两地文艺家队伍快速融合。《五松山》杂志开辟了枞阳作家专栏;枞阳文联、枞阳作协设立《新铜陵新枞阳文化融合》论坛,把文化融合文化创新作为重点课题和重点创作素材,年内结集出版。利用县政府设立的“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家”两个机制平台(每两年一次,20万元),建议增加两奖额度,面向铜陵枞阳乃至全国(写铜陵写枞阳)创作激励,提高两地文艺创作的融合度,把“两奖”影响力由地域品牌上升为全国品牌。投资50万元,编纂《枞阳文化丛书》10集,年下半年出版。结合建设枞阳旅游大县,建议县政府编排大型文化史诗歌舞《枞阳之歌》,从汉武射蛟,因棋说法,文章之府,勉成国器,东乡武术等宏大叙事结构上讲述枞阳故事。整合全国电影电视艺术资源,加强电影电视拍摄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方以智,钱澄之,左光斗,文派三祖,吴汝纶,朱光潜,东乡三十六名教等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成立枞阳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启动拍摄六集枞阳历史文化电视解说片,互联网传播。结合长江生态湿地建设,利用优美的枞阳湿地风光,以摄协为主体,启动建设10个不同级别的长江湿地摄影基地。以讲述枞阳故事两地文化融合为主题,以书画家协会为主体,组织创作幅书画精品“进校园、进课堂”。推动文艺创作机制创新和党委政府领导文艺工作机制创新,把文艺精品力作生产纳入政府年度重点项目,建立文艺重点项目库。引导搭建“枞阳浮山文化节”、“东乡武术文化节”、“枞阳缘酒文化节”、“枞阳民俗节”等平台,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以奖代补”。创造条件申报“全国诗歌之乡”、“全国书画之乡”、“全国园林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利用拥江发展战略的骨干项目,加强文学艺术项目的渗透和衔接,立项建设“枞阳文学院”,“枞阳书画院”。强化沿江沿港沿涂沿区的地域文化符号视觉设计,建议G公路起点以“勉成国器”为主题,建设“国器文化园”;建议合铜发展走廊规划节点以“坐集千古之智”为主题,建设“方以智广场”,以体现产业集中区“坐集全球之智”的文化内涵,面向全球设立“方以智科技创新奖”,引导园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江北新区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拥江战略目标。

  0多年前,欧阳修与远禄公在浮山因棋说法,远禄公观棋不语,“一着落在什么处?”欧阳修被远禄公一语破禅,从此浮山留下大智慧。如今,枞阳这粒棋子落在什么处?风正起,春江正绿,家园正暖。   “坐集全球之智”。这是一个长江的时代,一个发展转型的时代,一个智慧枞阳的时代!

(此文原标题为:拥江战略与《枞阳之歌》的宏大音响。)

(责任编辑 张涛)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