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53万中国儿童性早熟

该警惕的不是喝豆浆而是……

近些年来,5岁女童来例假、6岁男童睾丸发育等新闻屡见不鲜。

根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患病率为0.43%,全国约有53万名患儿。但因为性早熟不像感冒发烧,娃会有明显的不舒服,很多父母没有这方面知识,或者观察不够细致,就很难发现。

因此,不少关心孩子成长的宝妈对性早熟这块尤为重视,也在怀疑是不是吃得不对导致的,譬如甚嚣尘上的“喝豆浆导致性早熟”这样的说法到底该不该信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豆浆和性早熟有关联吗?

我们担心豆浆,主要是听说里面有“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所以就特别怕这个激素再把孩子“催熟”了。

实际上,首先豆浆里面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是非常少的,每天喝一杯豆浆,摄入的大豆异黄酮其实微乎其微。

而且,大豆异黄酮属于类雌激素,和雌激素不是一回事儿,它不会让我们体内的雌激素变多,而是调节激素水平,雌激素低的时候,它能模拟一部分雌激素的作用,如果雌激素高,它反而会降低雌激素的作用。

所以,喝豆浆会性早熟的说法不可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性早熟?

那应该如何预防性早熟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性早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过早出现第二性征,并促使体格过早发育,成为诊断性早熟的年龄标准。

男孩9岁前出现睪丸变大、长阴毛或腋毛、长痘痘、变声、快速长高等,女孩8岁前胸部有硬块、疼痛,长阴毛或腋毛、来月经等,就可能是性早熟表征。女童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妈妈就该带孩子去看医生了,不能等到来月经了才怀疑孩子是不是发育得太早,月经来潮已经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阶段了,这时才干预,就算晚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男童的发育表现比较隐蔽,加上爸爸们又很粗心,更容易延误诊断时机。

4-8岁是儿童性早熟高发期,而如今不少孩子2岁就有此症状,情况已相当严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性早熟危害有哪些?

1.影响身高

由于过早的性发育,在性激素的作用下,身高快速增长,但是同时促进了骨骺过早地融合,骨骺线一旦闭合,长高的空间也就基本消失了。所以性早熟儿童的生长周期会明显缩短,最终使其成年后的身高比一般人矮。

2.造成自卑心理

性早熟的孩子可能因为自己在体形、外表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过早地背起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自卑、恐惧和不安情绪,心理负担加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下降,认知能力落后于同年级的学生。对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

3.破坏身体健康

10.8%的儿童性早熟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其中部分为肿瘤引起,也可能为肾上腺疾病所致。如未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将极大威胁患儿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防性早熟别踩这些雷

1.催肥食品少吃

动物类食物、油炸食物,本身不导致性早熟。但长期、过量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甜点、薯条、炸鸡等,容易因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而引起内分泌紊乱,造成性早熟。

2.吃过量补品

很多妈妈总觉得孩子缺这缺那,一个劲儿的补这补那。其实给孩子过多摄入补品,会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发展不平衡,引发性早熟。

3.误服激素类药品

家长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接触激素类药物,例如避孕药。孩子误服避孕药,等于向体内注入了雌、孕激素,可能促使孩子提早发育,胸部隆起。

药物一定要放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并且教育孩子,不是父母允许吃的东西绝对不要入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4.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证生长激素的足量分泌,因为生长激素对身高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避免接触各种情爱书籍、影视画面。以免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心理刺激,诱发性腺激素分泌,导致早熟。

6.使用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儿童用品

邻苯二甲酸酯,是最常见的一种“增塑剂”,是被广泛应用于塑胶制品中以增加柔软度的添加剂。与塑料相关的消费品如塑胶容器、衣服、壁纸、食物包装、文具和玩具等都会出现它的身影。

然而长时间摄入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儿童用品,可能危及儿童肝脏和肾脏;频繁接触可导致男性生殖能力减弱、女性性早熟。有研究表明,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摄入邻苯二甲酸酯。因此,儿童用品中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文具、玩具、鞋等,宝妈们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

性早熟离孩子并不远,发现不对劲要立即就诊。家长要留心,要尽早评估,及时治疗,才能阻止过早的性腺发育,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Sharesmalltopics

分享小话题

宝妈们是否有给孩子

买各种增高补品呢?

欢迎留言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