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诱发白癜风的原因 http://pf.39.net/bdfyy/zjft/140803/4439821.html

尧都区建置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人们已渐渐淡忘“平阳县”(从春秋至隋初)、“临汾县”(从隋至20世纪末)这些满载历史风尘的名号了。作为有两千五百多年县治历史的形胜重镇、文化名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呢?

▲尧都区位于临汾地区中部,地处临汾盆地中央。汾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东连太岳山余支,西接吕梁山余脉。东临浮山县、古县,西依蒲县、吉县,南与襄汾县、乡宁县接壤,北同洪洞县毗连。从最东端大阳镇景家庄至最西端河底乡西梁,经度相距65公里,从最南端贺家庄乡山顶至最北端一平垣乡西沟,纬度相距35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54′21″~36°19′48″,东经°05′07″~°49′04″。

这里相传为上古时期帝尧建都的地方,自汉代起便有“尧都平阳”的说法。西周时期为晋国属地。春秋时仍属晋国,境内有平阳邑、高粱邑等,为大夫羊舌肸(xī,字叔向)的采地,又称羊舌氏邑。晋顷公十二年(即鲁昭公二十八年,前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六卿联合灭了公族祁氏与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祁氏七、羊舌氏三),平阳县(因在平水之阳而名。平水又名晋水,源出平山即姑射山脚下的龙祠泉水,东流入汾河。又,山南水北为阳)为其中之一,刚刚执掌晋国国政的魏献子(名荼,晋国正卿)任命赵朝(赵胜曾孙)为平阳县大夫,这是尧都区成为县治的开始,赵朝也成为尧都区历史上第一任主政官,而这一事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萌芽的标志。

▲春秋时期的平阳县

后来平阳县为韩氏所有,韩贞子(名须,其父韩宣子灭羊舌氏,其曾孙韩康子灭智氏)将其都城从居州(今河南温县)迁至平阳,此后历简子、庄子、康子直至韩武子(名启章,其父韩康子,其子于前年被周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韩景侯)九年(前)迁都宜阳(今河南省宜阳)止,平阳县一直是韩氏的政治中心。

▲韩都平阳

秦平阳县属河东郡,秦亡,前年二月项羽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次年九月韩信灭西魏,平阳归汉。两汉时期平阳县(丞相曹参封平阳侯。王莽时改称香平,东汉时为侯国)属河东郡(治安邑,今夏县)。曹魏正始八年()五月,分河东郡新置平阳郡,平阳县改属平阳郡,并成为郡治所,属司州。

▲曹魏时期的平阳县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居于汾水流域的匈奴五部大单于刘渊(?—)即汉王位,以复汉为号召起兵叛晋,永嘉二年()七月攻克平阳郡,迁都蒲子县(今隰县,此前先后都左国城今离石、黎亭今长治西南),十月刘渊称帝,国号汉,随即在太史令宣于修之的建议(“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下又迁都平阳,并于汾河得王莽时玉玺,改元河瑞。其子刘聪(—在位)即帝位后以平阳为中心连克洛阳、长安,亡西晋,平阳一时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而持续数百年的多民族动乱融合大幕也由此拉开。

▲刘渊迁都图

十六国及北朝时期,平阳郡平阳县先后归属于汉(汉都平阳共11年)、后赵(年刘渊族子刘曜称帝,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而平阳县则归石勒所有)、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北魏(其中真君六年平阳县并入禽昌县内,至太和十一年年析出)、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建立,文帝杨坚因为厌恶“平阳”之名(阳与杨同音),于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开皇三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此后历代相沿不改,直至年11月更名为尧都区(传说为帝尧都城所在,故名)。▲唐代的临汾县

开皇三年罢平阳郡,临汾县属晋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又罢州,置临汾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又罢郡,置晋州)。唐属河东道晋州,宋属河东路平阳府(晋州于政和六年6升为平阳府,府指地位特殊的州),金属河东南路(年分宋河东路为南北二路,南路治平阳府,北路治太原府)平阳府,元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晋宁路(元初称平阳路,大德九年,因地震改名为晋宁路。又,行省之下有宣慰司,乃省的派出机构,其辖区称道),明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清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

▲清代的临汾县

中华民国初,县直属省;民国三年(),属山西省河东道(治运城,道为督查机关);民国十六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撤销道,县复属省。抗战时期,阎统区于民国二十六年()隶属山西省第六区,三年后属吉县区中心县,同年又改属山西省第十四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2月27日临汾县被日军占领后,中国共产党于此建立临汾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领导,坚持抗日,民国三十四年(年)9月更名临汾县民主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5月,临汾解放后,设临汾市和临汾县,7月县、市划属晋绥边区,不久又先后归属晋南行署、晋南中心专署。民国三十八年()6月22日,市、县合并,称临汾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年1月9日,将临汾县改属临汾专区,年9月10日属晋南专区(年由临汾专区和运城专区合并而设),年属临汾地区(年撤销晋南专区,分设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年8月又于县城置临汾市(县级),临汾县迁驻龙祠,两年后又迁驻刘村,再两年后又迁驻临汾市,县、市均属临汾地区。年10月,撤销临汾县,并入临汾市(县级市),仍属临汾地区。年11月,临汾地区改为地级临汾市,撤销县级临汾市,设立尧都区,属临汾市。

自春秋时平阳建县至北魏初,历代县治、郡治、州治都在平阳城(又名尧城),其地在汾河以西,今城区西南金殿镇(文献中称“金店”)一带,永嘉之乱时刘渊迁都于此,大兴建设(在城西还建有单于台),故又称刘渊城、刘元海城,《太平寰宇记》中有神蛇帮助其建城的传说故事。北魏时县治迁往平阳城东北二十里的新址,位处汾河以东,即今城区所在地,当时称白马城(因北魏刑白马而筑,故名)。唐贞观十二年()又移县治于平阳故城,肃宗时又迁回白马城,当时称晋州城,此后历代县治、州治、府治均驻此。历史上后梁、明初、年三次在修治城墙时发现铁卧牛和刻石,城市本身又像卧牛一样雄踞汾河东岸,因此民间又有卧牛城的俗称。明清时对临汾城进行了多次修治,明代始以砖砌城墙,周长十二里有余,正德年间又增筑东关城,基本奠定城市格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面貌改善,又有花果城的美誉。临汾城的变迁概括起来可谓是:

龙祠泉北平阳城,贞子徙居元海都。魏迁河东刑白马,

唐铸铁牛花果香。

▲左二图为康熙《平阳府志》临汾县图,右图为光绪《山西通志》临汾县图

▲康熙五十七年《临汾县志》中的临汾县城图

尧都建置沿革简表

时期

高层

政区

统县

政区

县级

政区

春秋晋国平阳县战国韩国平阳县秦汉

司隶校尉部

(监察区)

河东郡平阳县

曹魏

西晋

司隶部—司州

平阳郡平阳县

十六国

北朝

汉赵雍州、后赵司州、前燕中州、前秦雍州、西燕后秦并州、北魏(东雍州—唐州—晋州)、北齐、北周晋州平阳郡平阳县隋

平阳郡—晋州—

临汾郡

平阳县—平河县—

临汾县

唐前期河东道(监察区)晋州临汾县

唐后期

五代

河中节度使/

建雄节度使

晋州临汾县宋河东路平阳府临汾县金河东南路平阳府临汾县元中书省

河东山西道:

晋宁路

临汾县明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临汾县清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中华民国山西省

O—河东道—

O—第六专署

临汾县当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尧都区政区图。尧都区辖10镇(土门镇、刘村镇、金殿镇、大阳镇、县底镇、魏村镇、吴村镇、尧庙镇、乔李镇、屯里镇),6乡(贾得乡、段店乡、河底乡、枕头乡、贺家庄乡、一平垣乡)和10个街道办事处(车站街、水塔街、南街、铁路东街、解放路街、乡贤街、辛寺街、鼓楼西街、汾河、滨河),总人口人(年)。

▲尧都区卫星图、地形图。东为太岳山脉,西为吕梁山余脉,中部为断陷盆地,汾河纵贯南北,将全区分为汾西、河东两个基本对等的部分,形成东西两山夹平原的地貌。全区山地面积平方千米,丘陵面积平方千米,台地平方千米,平原平方千米。全区最高处豹子梁,海拔米。

▲尧庙和尧陵

历代地理名著中的尧都区

临汾各县政区变迁小史

史志中的临汾:春秋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元

明清总志中的临汾:唐宋时期的临汾

《括地志》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嘉庆重修一统志》

临汾地域沿革表方志中的临汾:《山西通志》(光绪)

《山西志辑要》

康熙《平阳府志》

《山西通志》(光绪)临汾各县沿革谱《读史方舆纪要》中的临汾:①山西、平阳形势②临汾县③襄陵县、太平县④洪洞县、赵城县⑤

浮山县⑥岳阳县⑦曲沃县⑧翼城县⑨汾西县⑩蒲县11霍州12吉州13乡宁14隰州15大宁16永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